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dv网无码国产精品,亚洲AⅤ无码专区影院在线播放,国语自产一区第二区三区

今天是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歡迎光臨本站 

合肥市通知公告

關于公開征求《關于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

文字:[大][中][小] 手機頁面二維碼 2023/3/30     瀏覽次數:    

為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和安徽省委、省政府關于質量強省建設的決策部署,結合我市實際,我局起草了《關于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現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請于2023430日前通過以下途徑和方式反饋意見:

1.電話:6231545462315453;聯系人:尤愛城、莘灝。

2.郵件發送至:hfszlc@163.com,郵件主題請注明“《關于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意見”字樣。

3.信函寄至:合肥市宿州路317號,合肥市市場監管局質量發展處(郵編:230001),并請在信封上注明“《關于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意見”字樣。

4.通過本網站調查征集模塊直接留言(頁面上方,我要留言);

 

合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3 330

 

 

 

附件

 

關于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和安徽省委、省政府關于質量強省建設的決策部署,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與安全,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提高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增強質量第一意識,健全質量政策,完善質量治理,提高全民質量素養,加強全領域全面質量管理,促進質量變革創新,提升產品、工程、服務質量,推進品牌建設,打造產業質量競爭優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全面推進質量強市建設,奮力譜寫合肥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二)主要目標。2025年,產品、工程、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合肥品牌影響力逐步彰顯,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眾,質量強市建設穩定保持在全省前列,質量總體水平達到長三角先進水平。

——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經濟結構更加優化,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單位GDP資源消耗不斷下降,全要素生產率、畝均產值顯著提升,經濟發展新動能和質量競爭新優勢顯著增強。

——產業質量競爭力持續增強。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和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長三角城市先進水平,質量競爭型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服務供給有效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建成具有國際引領力的質量卓越產業集群。

——產品、工程、服務質量顯著提升。質量供給和消費需求更加適配,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食品評價性抽檢合格率98.5%以上,制造業產品合格率達到96%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標率達到95%以上;消費品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4%以上;大中型水利工程項目一次驗收通過率達到100%,其他水利工程項目一次驗收通過率達到100%;引導鼓勵建筑工程爭先創優,打造精品工程;公共服務滿意度達到83以上,消費者對消費環境的總體滿意度達到85%以上。

——品牌建設取得更大進展。品牌培育、傳播、保護、利用四大行動取得豐碩成果,加快振興特色工藝、特色餐飲等老字號品牌,孵化更多合肥原創品牌,打造一批特色地理標志品牌,推動“合肥品牌”向“中國品牌”“世界品牌”升級。到2025年,新增2個“全國質量標桿企業”、30個“安徽工業精品”、100個“皖美品牌示范企業”、50個“皖美農品”、 20個“安徽老字號”,培育12個市場占有率行業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合肥自主品牌。爭創中國質量獎實現突破。

——質量基礎設施更加現代高效。質量基礎設施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實現更高水平協同發展。建成社會公用計量標準320項、全省最高計量標準3項,新增牽頭和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5項、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600項、地方標準500項、團體標準50項以上,累計獲得各類質量認證證書5萬張以上,圍繞十大新興產業建成一批高水平檢驗檢測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打造一批高效實用的線上線下一體化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集成服務平臺。

——質量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質量政策法規逐步健全,質量監管體系更趨完備,重大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更加有效。重點監控目錄產品監督抽查覆蓋率達100%,長三角質量監管一體化取得突破性進展,質量人才隊伍持續壯大,質量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2035年,質量強市建設位居全國前列。建設國家質量創新先導區,打造質量強國標桿城市。先進質量文化蔚然成風,質量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企業的質量品牌實力達到更高水平,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二、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

(三)突出質量發展數字賦能。發揮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平臺優勢,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質量創新體系,協同開展質量技術、管理、制度創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聚焦十大新興產業開展質量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加快推進前沿引領技術、重大顛覆性技術突破。實施一批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攻關項目,突破量子精密測量等重大標志性質量技術,研制在線檢測等關鍵質量裝備。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質量管理融合,強化質量管理數字化關鍵業務場景創新。推動合肥企業與云資源深度對接,指導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激發質量創新活力。建立質量專業化服務體系,協同推進技術研發、標準研制和產業應用,加速質量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責任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經信局、市市場監管局)

(四)突出質量發展綠色引領。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提升綠色產業比重,提高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鼓勵引導重點企業對標能效標桿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培育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開展能效標識監督檢查,加強碳計量基礎前沿、共性關鍵和重點領域計量技術研究,強化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全面推行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建造,實施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加快推進綠色產品認證,增加綠色產品市場供給。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制定和實施,實現資源綠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健全碳計量標準裝置,推進碳計量監測技術中心建設。加大綠色產品監督抽查力度,發布消費提示,引導綠色消費。到 2025 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五)突出質量發展利民惠民。開展質量惠民行動,引導企業加快產品創新、服務升級和質量改進。促進定制、體驗、智能、時尚等新型消費提質擴容。實施“放心消費在合肥”行動,開展放心消費示范單位、街區(商圈、市場)、行業、鄉村和縣(市、區)創建活動,積極打造長三角重要的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探索建立產品和服務消費后評價制度,廣泛開展線下實體店無理由退貨承諾。加強消費教育引導,提高消費者維權能力。鼓勵企業投保產品、工程、服務質量相關保險,健全質量保證金制度。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推進消費維權服務站及消費糾紛在線解決機制建設,落實消費爭議先行賠付制度。建立完善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制度,逐步擴大消費投訴公示覆蓋面,引導經營者誠信守法經營。建立健全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有效銜接。(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局、市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市消保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三、構筑產業質量競爭優勢

(六)強化產業基礎質量支撐。實施產業基礎質量提升工程,加強重點領域產業基礎質量攻關。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攻堅行動,加快補鏈延鏈強鏈,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突破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瓶頸,提高一批關鍵基礎材料自給保障能力,推廣應用一批先進制造基礎工藝,建成一批規模化產業新型基礎設施,形成一批有核心競爭力重點產品,產業基礎能力明顯增強。聚焦先進存儲、智能語音、智能電動汽車、下一代顯示技術、精準醫療、新能源等領域爭創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大力扶持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等創新產品應用。加強技術創新、標準研制、計量測試、知識產權等產業質量技術基礎能力建設,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進程。(責任單位:市經信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七)增強產業質量競爭能力。全面實施對標達標提升行動,加強產業鏈全面質量管理。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有機農業、都市農業、互聯網農業,加快蔬菜、草莓、龍蝦、家禽、乳品、苗木花卉等12條農業產業鏈建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實施種業之都建設三年行動,推進智能育種加速器、生物育種創新平臺建設,推深做實“兩強一增”行動,做大做優重點產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爭創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到2025年,力爭培育10個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質、高效、多抗的突破性品種,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培育壯大質量競爭型產業,實施制造業產業鏈升級工程,培育300戶左右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規上工業企業達3200戶,其中百億元以上企業30戶,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0戶。開展服務型制造示范行動,新增省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30個。推動服務業內部細分行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服務系統集成,促進“物流+”“設計+”“電商+”等跨界融合發展,推動服務業質量升級。開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行業深度融合發展試點,推進國家“兩業融合”試點建設,建成省級以上兩業融合試點20個。(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八)培育質量卓越產業集群。優化“16+N”重點產業鏈布局,加快壯大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產業集群,力爭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成為第二批國家戰新產業集群。深入開展“鏈長制”“群主制”, 著力推動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形成“2+5+3+X”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體系——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兩大地標產業,做優生物、高端裝備制造、光伏及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五大支柱產業,培育數字創意、科技服務、制造服務三大新興服務業,加快量子科技、空天信息、應急安全產業化步伐,發展先進核能、類腦智能、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加強先進技術應用、質量創新、質量基礎設施升級,培育質量競爭優勢突出、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一批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標準化創新中心,加強創新技術研發,推進標準轉化,推廣卓越質量管理實踐。依托合肥高新區、合肥經開區、合肥新站高新區、合肥蜀山經開區、合肥自貿片區等,打造技術、質量、管理創新策源地,培育建設5個以上具有國內重要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0個以上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縣(市)區全覆蓋,各縣(市)區、開發區分別建成1個以上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投促局,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九)推動區域質量協同提升。加強質量政策引導,推動區域質量發展與生產力布局、區位優勢、環境承載能力及社會發展需求對接融合。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力推進省際產業園區合作,推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聯盟,聯合實施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推進合肥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加快都市圈環線、巢馬城際等通道建設,推進合六經濟走廊、合淮產業走廊發展,全面提速市際毗鄰區建設。優化農業發展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以質量提升助推鄉村振興。健全區域、城鄉質量協同機制,遴選12個優勢產業開展長三角質量提升示范試點項目建設。堅持全域提升與重點突破并重,爭創質量強國標桿城市、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創建一批省級質量強縣(市、區)。依托中心城區,推動質量協同發展試點,打造國家質量創新先導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四、加快產品質量創新升級

(十)推動農產品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升級。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全面加強“從農田到餐桌”的監管,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實施質量興農戰略,開展重點地區涉重金屬行業污染土壤風險排查和整治,加大監測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使用禁限用藥物行為,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推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的認證管理,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升糧食品種品質品牌。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推動食品企業建立實施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加強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加快構建全程覆蓋、運行高效的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強化信用和智慧賦能質量安全監管,提升全鏈條質量安全水平。強化藥品流通、使用環節和疫苗儲運環節監管,配合仿制藥與原研藥、專利藥的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加強農產品食品藥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推動畜禽“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推動農產品食品信息化追溯管理,實現重點類別產品全過程可追溯。(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林園局、市商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十一)提高消費品供給質量。開展消費品質量提升行動,提高研發設計與生產質量,推動消費品質量從生產端符合型向消費端適配型轉變。鼓勵高端定制和個性化定制,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加快傳統消費品創新迭代,推動基于材料選配、工藝美學、用戶體驗的產品質量變革。加強產品前瞻性功能研發,強化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和技術標準研制,提升可穿戴設備等新型消費品優質供給。大力推行高端品質認證,開展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機器人等高端產品認證,以創新供給引領消費需求。增加特殊群體消費品供給,強化安全要求、功能適配和使用便利。加強政府引導、機構指導和企業主導,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外貿發展提升行動,提升出口商品品質和單位價值。對消費投訴集中、共性質量問題突出的產品開展專項治理,壓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十二)推動工業品質量升級。發揮工業設計對質量提升的牽引作用,實施工業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構建“設計+研發+用戶體驗”的企業創新設計體系。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提升重大技術裝備制造能力和質量水平。建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檢測評定體系,加強檢測評定能力建設。完善“三首”產品研發和示范應用體系。實施重大工程設備監理制度。推進基礎制造裝備向高精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復合化發展,加強軌道交通裝備、工業車輛、工程機械、先進農機、智能電網設備等產品技術研發和質量攻關。實施制造業可靠性“筑基”工程和“倍增”計劃,完善可靠性標準,加強企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運用數字智能技術賦能可靠性提升。(責任單位:市經信局,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管局)

五、打造安全綠色優質建筑工程

(十三)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全面落實參建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責任,強化建設單位工程質量首要責任和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主體責任。強化落實工程質量檢測、監測、施工圖審查等機構的質量責任。嚴格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嚴格執行建設工程終身責任書面承諾、工程質量信息公示、工程竣工永久性標志牌和質量信息檔案等制度,強化質量責任追究追溯。嚴格執行法定程序和發包制度,落實建設項目法人責任制,保證合理工期、造價和質量。嚴格執行工程質量安全手冊制度,推行施工現場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實施工程施工崗位責任制,嚴格進場設備和材料、施工工序、項目驗收等全過程質量管控,對關鍵工序、關鍵部位隱蔽工程實施舉牌驗收,實現質量責任可追溯。完善建設工程質量保修制度,推行住宅工程質量保險,探索建立工程質量保險與工程質量管理、工程品質提升、工程質量保修相結合的互動機制。加強建筑運營維護管理,保證房屋使用安全。強化工程建設全過程、全鏈條質量監管,完善日常檢查和抽查抽測相結合的質量監督檢查制度。加強工程質量監督隊伍建設,充實一線監督力量。完善工程建設招標投標制度,將企業工程質量情況納入招標投標評審,加強標后合同履約監管。(責任單位:市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房產局、市公管局)

(十四)推動建材質量整體躍升。加快高強度高耐久、可循環利用、綠色環保等新型建材研發與應用,開展新型墻體材料確認工作,推動鋼材、水泥等傳統建材質量升級。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推進產品認證,提升產品質量。健全綠色建材市場體系,引導公眾樹立綠色消費理念,選用綠色建材產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指導督促企業加強對裝配式建筑構配件生產過程質量管理,完善過程檢測、出廠驗收等制度,建設單位或受其委托的第三方應對裝配式建筑構配件實行駐廠監造,確保構配件出廠質量合格。落實建材生產和供應單位終身責任,壓實施工、監理單位主體責任,對影響結構強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關鍵建材實施全過程質量管理。強化建材質量監管,堅持建材“先檢后用”,嚴格執行進場驗收、見證取樣和送檢等制度,加大對建筑用鋼筋、防水材料、保溫材料等重要建材的專項抽查抽測力度,杜絕不合格建材進入工程現場。開展重點建材產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嚴肅查處質量違法行為。突出行業共性問題,實施建材產品質量技術幫扶“巡回問診”,促進行業質量提升。(責任單位:市城鄉建設局、市經信局,配合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市場監管局)

(十五)打造精品工程。樹立全生命周期建設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工程建設質量監管體系。加快培育一批鋼結構等具有國內領先施工工藝技術的建筑品牌。完善標準體系和支持政策,鼓勵勘察、設計、監理、造價等單位開展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提高工程投資效益、建設品質。在民用建筑中推進建筑師負責制試點。加強工程設計建造管理,完善建筑設計方案審查論證機制,提高建筑設計方案決策水平。推進建筑信息模型、物聯網等技術在建筑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全過程的集成應用,鼓勵企業加強工法的開發和應用,加快技術積累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建筑業技術創新及研發投入,突破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開發應用。加強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水平應用,建設一批國家級優質工程。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推進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推動高星級綠色建筑發展。加快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鼓勵建筑業企業“走出去”。(責任單位:市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自規局、市科技局)

六、促進服務供給擴容提質

(十六)推動生產服務數字化專業化。支持各類涉農服務主體與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全面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聚力打造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兩大核心服務業。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充分發揮合肥科創資源與特色服務領域優勢,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節能環保等服務產業。依托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搶抓數字化發展機遇,推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大力推廣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重點發展工業互聯網、網絡信息安全、高端軟件等服務領域。力爭到2025年,全市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達到1000億元、2000億元,基本建成具有國內比較優勢的數字經濟高地和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服務中心。全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深化專業化分工,加快發展咨詢、法律、會計、人力資源等高端服務,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區域金融中心、會展中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鼓勵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建設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國家級工業設計產業化示范基地,爭創特色型中國軟件名城。構建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打造長三角現代服務業中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數據資源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郵政管理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十七)推動生活服務品牌化多樣化。布局發展高端服務業,建立健全行業標準,著力提升服務品質。優化提升城市商圈布局、建設高品質特色街區、推進社區商業精細化與品質化發展、加快推進多業態融合發展、推動餐飲住宿特色化發展,提高消費規模與品質。推進家政服務規范化和職業化建設,支持家政企業品牌化、連鎖化、平臺化發展,加快“互聯網+家政”發展。規范提升物業服務,著力改善居住環境。實施文旅精品創建行動,打造系列精品文旅路線,發展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精品項目,推進文化娛樂行業大眾化、精品化。提升面向居家生活、戶外旅游等應急救援服務能力。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引導網約出租車、定制公交等個性化出行服務規范發展。支持航空公司和機場建立旅客服務質量管理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水平。發展壯大體育服務,提升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品質。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推動城市中心商圈品質升級,探索建設互動體驗式智慧商圈,發展體驗服務、共享服務、定制服務、高雅服務等新業態。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引導傳統商貿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務品質和消費滿意度,推進生活性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合肥服務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力爭到2025年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達到12家。(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房產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旅局、市應急管理局、市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十八)推動公共服務普惠化優質化。圍繞城鄉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質化需要,加強便民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衛生、文化等公共設施服務質量。深化政務服務改革,聚焦企業和個人全生命周期高頻事項,建立閉環管理機制,推進“一照多址”改革,提高線下“一窗綜辦”、線上“一網通辦”水平,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打造政務服務升級版。實施基本公共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質擴容行動,爭創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區、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數字文化館(站)建設。提升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功能,社區“三公里”就業圈充分就業實現全覆蓋,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創建國家公共就業示范城市。實施就業社保服務提質工程,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開展個人養老金制度先行先試。大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加快發展智慧養老,探索發展互助性養老,創建省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示范縣(區)。開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體參與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推進口岸公共衛生核心能力建設,提升防控傳染病跨境傳播能力。實施縣級醫院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促進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向縣域下沉。加強公共配套設施適老化、適兒化、無障礙改造。(責任單位:市政務服務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城鄉建設局、市文旅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數據資源局、合肥新橋機場海關,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七、增強企業質量品牌競爭力

(十九)激發企業質量創新活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質量技術創新投入,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促進品種開發和品質升級。推動企業加強創新技術研發,開展先進標準研制,推廣卓越質量管理實踐,推進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省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支持企業牽頭組建質量創新聯合體,建設一批以質量升級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打造開放、協同、高效的質量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實施中小微企業質量提升精準幫扶行動。開展質量攻關、質量比對和QC小組等活動,提升中小微企業質量技術創新能力。(責任單位:市經信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

(二十)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第一的經營理念,制定實施以質取勝發展戰略,創新質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建立全員、全要素、全過程、全數據的新型質量管理體系,促進質量管理創新變革。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賦能行動,依托羚羊等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數字化、智能化質量管控模式,推動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改進等全流程信息化轉型。實施企業質量管理“領跑者”計劃,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有效促進供應鏈配套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產品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范活動,推廣科學的質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實施“大國工匠”行動計劃。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建設,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首席質量官實現全覆蓋。(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局)

(二十一)著力打造合肥品牌。實施質量品牌提升工程,以中國質量獎、省市人民政府質量獎為引領,培育遴選一批競爭力強的自主品牌。建立以產品、工程、服務和環境質量為基礎的品牌發展戰略,推動產業集群品牌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引導集群內企業標準協調、創新協同、業務協作、資源共享,推動產業鏈提質升級。加快服務業品牌培育,推動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培育一批合肥“中華老字號”,打造“徽動消費·合肥GO”品牌。加強農產品商標及地理標志商標的注冊和保護,加快環湖綠色有機農業帶建設,培育“巢湖大米”地標品牌。以“三地一區”為重點,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區域品牌,推進品牌經濟比重不斷提升。加強與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合作共建,2025年,力爭建成2個全國優質農產品品牌產業園、1個全國農產品品牌供應鏈銷售中心和1個新能源汽車國際品牌中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 

八、推進現代化質量基礎設施建設

(二十二)加快完善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實施計量能力提升工程。加強量子計量、量值傳遞扁平化和計量數字化轉型技術研究,攻克超導、高溫、低溫、大電流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建立一批先進制造業急需的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標準。健全科技創新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機制,完善技術標準共建、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功能,標準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爭創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加強質量共性技術攻關,開展標準(標準樣品)試驗驗證、計量檢測技術方法和測試裝備、產品安全評估和監管技術等研究。面向十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建設一批質檢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加快國家家用電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安徽)二期工程建設,建成綠色健康家居測試中心、電子電氣可靠性試驗中心、失效分析測試中心/軟件評估中心、新能源終端裝備測試中心、新材料分析測試中心等5大中心,推動高精度、多參數融合和陣列化等先進檢驗檢測技術和裝備研發。加強檢驗檢測認證品牌建設。做好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經費保障。鼓勵社會各方共同參與質量基礎設施建設。2025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市的質量基礎設施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

(二十三)提高質量基礎設施管理水平。建立協調高效的質量基礎設施管理體制,推進質量基礎設施分級分類管理。深化全市計量技術機構改革,推進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逐步構建政府統籌、依法管理的量值傳遞體系和市場驅動、高效開放的量值溯源體系。推進標準化運行機制創新,優化標準供給二元結構,實施團體標準培優計劃,全面推行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企業標準總監制度。實施質量基礎設施標準化專項,強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制修訂與實施監督,提升標準供給質量和效率,推動標準化與國內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深化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改革,培育一批操作規范、技術能力強、服務水平高、規模效益好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做大做強做優。落實自貿區檢驗檢測機構資質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告知承諾制。強化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監管,落實主體責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

(二十四)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效能。開展質量基礎設施助力行動,圍繞合肥現代化建設需求,合理配置數據、設備、人才資源,強化計量、標準化和合格評定等技術服務。推動質量基礎設施資源開放共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實施“標準化+”行動,促進全域標準化深度發展,突出生態環保、健康、安全、鄉村振興等領域,強化標準支撐。實施質量基礎設施拓展伙伴計劃,鼓勵社會組織、專業技術機構、行業優勢企業開展標準研制、計量校準、檢測認證等服務。發揮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安徽)合肥片區等平臺作用,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的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參與對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和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跟蹤、研判、預警、評議、應對。瞄準國際質量前沿開展對標達標提升行動,提升計量、標準、檢測、認證等國際互認能力。(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廬州海關)

九、推動質量共治共享

(二十五)完善質量法治政策體系。貫徹落實質量、產品安全、質量基礎設施等領域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程質量違法等行為,深化跨行業跨區域監管執法合作,全方位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街接。支持開展質量公益訴訟和集體訴訟,推動落實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質量普法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全民質量法治觀念和依法維權意識。完善縣(市)區政府質量獎激勵制度,提升政府質量獎影響力。參與質量分級標準制定,實施產品和服務質量分級,引導優質優價,促進精準監管。實施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質量披露制度,鼓勵企業實施質量承諾和開展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完善政府采購政策和招投標制度,將質量、安全等要求貫穿到全過程,推動形成需求引領、優質優價的政府采購和招投標機制。對企業提升質量、品牌培育等方面投入,符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歸集標準和范圍的,在所得稅稅前按規定實行加計扣除。強化對質量改進、技術改造等的金融服務供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質量創新金融扶持力度。支持高校設置質量管理工程等質量學科,推動質量專業能力與新技術新產業深度融合。將質量知識納入公民基本科學素質培育體系和義務教育。完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培訓制度和工作體系,推廣中國特色學徒制。推動質量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制度與技能人才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消保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公管局、市人社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稅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二十六)加大質量安全監管力度。提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精準化、規范化水平,加強“互聯網+監管”風險監測預警處置,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網格化”監管新模式,健全“通用+專業”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機制,強化質量領域信用監管。創新質量監管方式,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完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強化監督抽查結果處理。健全質量安全風險監控機制,完善產品傷害監測體系,開展質量安全風險識別、評估和處置。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制度,開展重大質量安全事故調查與處理。建立缺陷產品召回管理信息共享和部門協作機制,提升缺陷產品召回監管效能。探索構建電線電纜等重點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逐步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質量安全追溯鏈條。加強產品防偽監督管理。探索開展質量安全“沙盒監管”試點,為新產品新業態發展提供容錯糾錯空間。著力打造各類市場主體依法開展生產經營、平等受到法律保護、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打擊壟斷經營和不正當競爭。完善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和快速反應監管體系,加強與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相關的產品檢驗,嚴厲打擊進出口商品假冒偽劣行為。推動平臺經濟數字化協同化常態化改革,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公安局、市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二十七)強化質量共治交流合作。健全以法治為基礎、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參與的多元治理機制,強化企業主責和行業自律。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加快質量升級。支持群團組織、一線班組廣泛開展質量改進、質量創新、崗位練兵和技能競賽等群眾性質量活動。支持社會組織開展質量技術服務,推動行業質量進步。引導消費者樹立綠色健康安全消費理念,積極參與質量社會監督等活動。發揮新聞媒體宣傳引導作用,傳播先進質量理念和最佳實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質量文化建設,開展“質量月”、質量品牌故事大賽、質量創新技能大賽等群眾性質量活動,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開展長三角質量提升示范試點建設,加強重點產業跨區域質量協作,合力打造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強化旅游市場信用監管,實施跨區域跨領域守信激勵和信用聯動懲戒。參與長三角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共同發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質量標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報告》。(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民政局、市城鄉建設局、市文旅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消保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十、組織保障

(二十八)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對質量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重大質量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完善市質量工作議事協調機制,加強對全市質量發展、質量強市建設、質量品牌推進、質量安全監管、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組織領導。發揮市、縣質量工作議事協調機構辦公室綜合協調作用,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有序推進質量強市建設。

(二十九)狠抓貫徹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要將質量強市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將本實施意見主要任務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效銜接,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要積極研究配套政策,促進產業、財政、金融、科技、貿易、環境、人才等政策與質量政策協同,推動實施意見有效落實。

(三十)強化考核評估。落實質量督察制度,形成有效的督促檢查和整改落實機制。深化質量工作考核,優化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標,將考核結果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對實施意見貫徹落實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建立實施意見落實評估機制,對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進行動態跟蹤評估,重大事項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報告請示。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頁
在線咨詢
在線客服:
18556526687

請掃描二維碼訪問手機站

[向上]